通向未来的路标 《启功》尽管有上述遗憾,但在当前条件下能如此拍成,其摄制意义本身可能应当是先于或高于其影像美学成就的,它期待后来者迈出真正强力的美学突围步伐,既突破名人传记片的传统束缚,又跨越通俗消费市场的生存法则的局限,以便适应今天变化快捷的电影市场的公众鉴赏需要,开辟出名人传记片新的美学表现空间,让文化名家影像的吸引力可以深潜人普通公众心灵。这,似乎才是一部名人传记片应当有的社会影响力及其文化意义。 从《启功》视角回看,我国已在名人传记片创作领域有不少收成:有政治名人传记片如《孙中山》《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也有文化名人传记片如《画魂》《鲁迅》《一轮明月》《梅兰芳》和《孔子》等,还有科技名人传记片如《袁隆平》《邓稼先》和《钱学森》等。它们连同《启功》一道给未来名人传记片创作留下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宛如一座座指向新的传记片高峰的路标。首先,名人传记片应当既深扎于时代土壤而又洋溢某种跨时代性。不少名人传记片往往打上其创作时代的深切烙印,但同时更会染上那个时代的深刻局限,如仅仅从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定政治及相关国情,而在时过境迁之后就难以呈现更长久的意义乃至被遗忘。优秀的名人传记片应当而且可以在特定时代性中蕴含某种跨时代性或跨民族性的意味,就连后世观众或外国观众也能从中获得启迪,如《巴顿将军》真正打动观众的不是传主的卓越军事才能而是他那不同凡响的个性化形象。其次,名人传记片,特别是当代文化名人传记片,诚然要追求纪实意义上的逼真性,但也更应展现独特的想象力。影片不能仅仅拘泥于名人的生活史实本身,而应当体现创作者的独特想象力,正是后者才可能挖掘和发现传主事迹中蕴含的深长意义。再有就是名人传记片应当在对传主的情感性把握中更加注重理智性评价。《美丽心灵》对传主纳什本人的游走于超绝智慧与病态疯狂之间的独特个性作了深人挖掘,使其兼具情感上的贴近度和理智的力量,从而塑造出拥有"美丽心灵"的科学家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创作者把自己置于情感性与理智性融汇的更高的人类思维平台上进行审视的缘故。最后,优秀的名人传记片理应让高层次文化品质的追寻与流行形式相交融,以便尽可能赢得更具普遍意义的观众群,扩展其社会影响力。《甘地》对这位印度独立英雄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主义等人道主义及和平思想的阐发,恰是通过电影这种流行形式去成功地实现的。这堪称名人传记片在市场业绩与美学成就上实现双赢的典范之一。由流行形式去表达本身就携带高层次文化品质的传主故事,无疑是名人传记片赢得更广泛受众的必由之路。 上面所说只是简要列举,不过表明我对未来名人传记片创作的期待而已。相信未来名人传记片会在《启功》基础上进一步开拓,直到取得新的美学突破,目标应当在于近期能出现真正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国产中国名人传记片。 |